兰语西湖上人谈关于艺的那点事儿
不管你认可也好,反对也罢,喜欢也好,排斥也罢,这几年来叶艺始终是国兰界的热门话题,而且热度越来越大,有目共睹。 可是对于广大兰花爱好者来说,艺到目前为止还是个扑朔迷离的东西。什么是叶艺?艺包含了哪些类型和表现形式?欣赏艺的标准是什么?花和艺的关系是什么、位置怎么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兰友们讨论国兰叶艺的时候,总是会被一次次的提及。 本人艺兰时日也短,对于国兰艺术的博大精深,还不能望其项背。所以本文既不谈叶艺的技术细节,也不去试图建立和完善叶艺的欣赏标准,更不去评论当下流行的品种。只是从我个人接触蕙兰叶艺这几年的所闻所见之中,引出一些有关叶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增添一点广大兰友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开始对叶艺感兴趣并迅速着迷是年前后的事情。那个时候兰市低迷,缺乏亮点,但是叶艺却让人耳目一新。既没有当时谈杂交色变的顾虑,也没有面对一棚子价格一泻千里的宝贝们的烦恼。乘着兰花乏人问津的机会,我倒是从湖北河南等地陆陆续续收了一些下山艺草。因为不懂,也缺乏指导,所以是一通乱买。各种缟草,边草,斑草,水晶,矮种,叶形草,全明的,先明的,后明的,转色的。。。。。林林总总,感觉便宜合适了就收。同时也比较早的引进一些当时还不算太热门的台湾品种,比如中华之誉,秀香锦,摘星,天鹤等等。 在胡乱买草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是没有底的。我们读书之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先去找书来看。手中有书,心里不慌。然而关于国兰叶艺的书籍,似乎真的不多。首先老祖宗不玩这个,历史上传下来的关于叶艺的文献,几乎为零。其次针对国兰叶艺的欣赏据说是从日本开始的,传到了韩国和台湾,然后又传到中国大陆。是典型的舶来品,而且时间不长,因此相关的书籍文章非常有限。当时有两本书成了我的艺草宝典。这两本书,到今天为止也还是我 能找到的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叶艺的书籍。一本是年出版的,四川周波编著的“艺兰—中国兰线艺名品辑”;另一本是客居内地的台湾兰家简旭东所著,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之艺”。前者是周波先生采集海外的相关兰花叶艺的文献汇编的,后者是简旭东先生系统性介绍兰蕙的书籍,其中也有大篇幅的叶艺介绍。两本书各有特点,对于喜欢叶艺,希望研究叶艺的兰花爱好者而言,还是有不少帮助的。我本人仅有的一点关于叶艺的书本知识,就是从这两本书里啃出来的。我倒是更希望有掌握日韩语言的兰友,深入的去寻找一下日韩关于叶艺的著作,翻译出来给广大兰友,肯定更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而且也是个名利双收的事情。 扯远了,拉回来。 读书人喜欢掉书包,从这两本书上学来的那些关于艺草的术语和鉴赏标准,被我运用到产地买草上去,结果发现行不通。产地的兰友似乎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标准和术语,虽然地区间有些差异,但是基本上还是有一套自己的体系的。这点上比我们传统国兰消费区反而要成熟很多。原因在于,早在九十年代开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等地的兰友就已经在湖北河南等产地寻找艺草了。因此产地兰友接触艺草相对比较早,也就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规范和语言。书本上那一堆高级语言,在产地没啥用处。关键还有一个原因,书本上那些高级的艺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在下山蕙兰之中,最多的就是些斑草,线艺里面最常见的是些边草和高艺中透,甚至只能算高艺的青鸟嘴,能够看的上眼的斑缟艺都不多,更别说好的中透、中斑缟甚至锦艺宝艺了,那是闻所未闻的。蕙兰或许是因为本身叶面的筋脉特质,或许是因为芽点出艺的不稳定性,或许是因为艺草下山种植培育时间尚段,进化还不够充分,或许更是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总而言之蕙兰出稳定艺的数量和艺像的表现远远不及其他兰花品种。别说墨兰了,就是春兰寒兰出高级艺像的表现,都要远远高于蕙兰。台湾兰友玩蕙兰叶艺远远早于我们内地兰友,那么多年的培育下来,能拿出来供大家分享的叶艺品种也少之又少。可见蕙兰叶艺出稳定的好艺是很难的。 追求 蕙兰艺草的梦想和下山蕙兰艺草的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但是我也发现,书本知识似乎也涵盖不了蕙兰下山艺草级别不高但是也不失丰富的表现,这或许也是蕙兰艺的特性吧?那么我们在一味地钻研那套关于艺草的外来理论之余,是不是也可以推陈出新,寻找一个新的蕙兰艺草的玩法?那么我们玩什么? 反观书本上关于艺的介绍和理论,以及我们所接触的线艺品种,我们几乎都只是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ahuilana.com/dhhlzp/9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兰花的主要种类
- 下一篇文章: 冬天那么冷,兰花能购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