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早晨

无论你何时醒来,请记得打开手机。

每日一读陪你说早安:-D

文/周敏生

古时,老子观道,孔子观水,庄子观梦,张衡观天地,鬼谷子观兵势进退,司马迁观史海沉浮,陆羽观茶茗,李时珍观草药,徐霞客观山川纵横,曹雪芹观人性厚薄……如有灵心慧眼,世间万物,莫不可观。我本凡夫俗子,喜读书观花,曾多次游览观赏新余兰花博览园,所思所悟,爰缀篇什。

古之兰

兰花在我国被公认为花之君子,其清新、淡雅、高洁、坚韧的品格,被历代所尊崇。史料中关于艺兰品评的论述首见于《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把儒家修道立德,穷且弥坚的气节融入到兰花的独秀之中。人乃万物之灵,兰为植物之秀。古人借兰颂德,借兰拟物,借兰喻人,借兰抒怀,把兰花视为高雅纯真的化身。女儿名兰以寄望,艺人绘兰以寓意,诗人咏兰以言志,女人比兰以显美,男人慕兰以示爱。人们把好的文章书法称为兰章;真挚纯洁的友谊称为兰谊;文人聚众之所称为兰亭;交换的谱贴称为兰谱;朋友契结为兄弟称为金兰之交;将存放文档的地方称为兰台; 的化妆品称为兰膏;杰出人物去世,被称为兰摧……千百年来,爱兰、养兰、赏兰、赞兰、誉兰、颂兰、咏兰的古朴遗风源远流长。

诗之兰

穿越历史的隧道,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苏轼、郑板桥、李清照、秋瑾、鲁迅、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众多历史名人养兰爱兰的轨迹。孔子《猗兰操》中有“夫兰当为 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屈原《离骚》以兰花喻品格,“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晋代陶渊明《咏兰》中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唐太宗《芳兰》诗中道:“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唐代大诗人李白诗赞“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韩愈歌咏“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杜牧则曰:“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两发香。”宋代黄庭坚感叹“富贵功名兰一盆,缲车头绪正纷纷。”苏轼则喻为“春兰如美人,不秉羞自献。”“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明代担当诗曰:“丛兰虽自贵,土瘦恨春迟。正为无人见,香惟水石知。”清代郑板桥诗云“深山绝壁见幽兰,春兰末了夏兰开”;近代秋瑾女侠《兰花》诗赞:“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与繁花斗艳俦。”尤为当代元帅诗人陈毅以“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远,求者遍山隅”被人称道。这些咏兰诗篇,丰富了兰花的文化内涵。

画之兰

咏兰画兰,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最早出现描绘兰花瓣形的一幅蕙兰水彩工笔纨扇画,出现在北宋(-)时期,南宋画家赵孟坚的《墨兰》,是现存最早兰花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画家郑思肖的纸本水墨画《春兰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明代画家文徵明的《兰竹图》、马守真的《芝兰竹石图》、清代画家石涛的《兰花图》、郑板桥的《兰图》都是稀世珍品,现代画家齐白石的《国香》、李苦禅的《卧石清兰图》、吴昌硕的《兰花扇面》等,均是兰画中上乘之作。当代画家张寿培创作了一幅长35米,高2.5米的《历代名人爱兰画卷》,画卷上栩栩如生的历代爱兰名人,钟情于兰,为兰德倾倒,为兰韵歌咏。他还精心创作了《古代南中七贤赏兰图》,表现“七贤”咏诗植兰,洁身自爱的品格。还有马丽生先生用不同风格的书法创作个兰字的《百兰图》,集正、草、隶、篆、行和甲骨文于一体,璀璨夺目、灼灼生辉。

养之兰

我国最早种兰养兰的当属越王勾践。公元前年,勾践从吴国被释放回国,立志灭吴争霸,报仇雪耻,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时期,据《绍兴府志》记载:“兰诸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种……”明代徐渭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兰亭,即兰渚也。”《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诸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种兰于此。后人把兰诸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作千古名篇、名帖《兰亭序》。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一生爱种兰,并对兰花颇有研究,在其著作《楚辞集注》中有专题辩证,朱氏七绝《兰》云“漫种秋兰四五基,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朱熹把兰比喻为怀才不遇的贤才。而清代郑板桥是诗书画三绝的扬州怪杰,曾作为县令,深受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影响,写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一生种兰养兰,曾说:“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可见其以兰为伴的志向,最为可贵的是朱德元帅,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爱兰护兰,革命胜利后重上井冈山,携带几株“井冈兰”回北京,养在小院内,并说“如果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文明就更可观了”。

性之兰

兰花表现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更有自古就被人们称颂的品行美、神韵美、气质美,以其高洁、清雅、幽香而令人情有独钟。兰花有梅花之骨,荷花之韵,菊花之奇,水仙之雅,它集萃了百花之大成。《易经》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古义为香)。人们推崇兰花,因它陶冶人们的性情、铸塑人们的品格,人与兰的结合,凝练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彩的兰文化,形成了“艺兰廉洁真君子,白玉素心品自高”的兰文化理念。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朱德元帅的“幽兰吐秀乔木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仍然得地自含芳”的诗表达了兰花谦虚和高洁的情操。张学良将军的“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的诗篇,则表达了兰花刚直不阿的品格,可谓其人一生的写照……从古至今,兰花以她独特的个性和高贵的品位赢得人们的赞美。

品之兰

兰花,品种丰富,形态万千,有春兰、夏兰、秋兰、寒兰之分,四季均有开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色、香、形、韵四个方面,其中形则主要指的是瓣形。兰花瓣形是鉴赏兰花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兰花品种的瓣形有梅瓣、荷瓣、水仙瓣、柳叶瓣、竹叶瓣、蝶瓣、菊瓣、莲瓣等。瓣形欣赏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而南宋(公元年)的《金漳兰谱》是我国最早介绍兰花瓣形的花谱。年,大理兰宝居士段宝姬请白族文人杨安道代抄录的《南中幽芳录》,是我国 部较完整地形成瓣形鉴赏理论的兰谱。继《南中幽芳录》余年后,清朝初期鲍薇省在其《艺兰杂记》里确定了花瓣形状以及兰叶花苞的挑选规则,开启了春兰瓣形学的先河,形成了国兰瓣形理论的雏形。清嘉庆年间(公元年),苏州人氏朱克柔著述了另一兰花专著《 香笔记》,形成了瓣形八品说。清光绪年间(公元年),浙江绍兴的许霁楼著述了《兰惠同心录》, 次以线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瓣形花的图样。年,杭州吴恩元编著出版了《兰惠小史》,传统的瓣形理论才告形成。目前全国各地广种兰花,四川的春剑,江、浙、黔的春兰,福建的建兰,两广的墨兰等名品兰花层出不穷,一年四季,幽兰芳菲,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

操之兰

唐代张九龄的古风《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为谁荣,花儿为谁开?自古至今,很少有人深思这个问题。因为在世人看来,人既为万物之灵,世间一切自应供人享受,主动依附于人。春兰秋桂,绿柳粉桃,自是为人而荣,为人而开,采之折之,对人来说是理属当然,对草木来说是价值认可,是求之不得,何况是被“美人”青睐,更应受宠若惊,舍命以奉。张九龄对古今常理说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如同人有自己的生命诉求,草木也有其独特的生命诉求,自荣自开,不求美人采折。天生万物,是生命都有享受生存的权利,都有选择时空的自由。兰花喜爱春天,便在春风里尽展生命的蓬勃。宇宙时空,万物共享,物我无损,共乐生命,这才是天理。自从孔子“自伤不逢时,托词于芗兰”,而作琴曲《猗兰操》,兰草就被历代士子视作坚贞操守的象征。张九龄充分表达了对兰花的敬意,特别是对兰草坚拒万物干扰的生存的热烈神往,其笔下的兰草是特然独立,高尚尊严,凛然不可犯的神圣的生命主体,博大的生命情怀的观照,让咏兰诗超越先贤,永启后人。

业之兰

兰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是有生命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花姿叶艺,多彩的色泽神态,隽永的芬芳气息享誉古今。中华儿女喜欢素淡、雅致、清幽、洁净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兰花兼而有之。因而兰花产业蓬勃发展,这是一项特殊的文化产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可是,人们普遍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费用少
招聘移动app后台开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ahuilana.com/dhhlzp/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