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送|年6月18日·封面

在云南德宏州的大山里,生活着一种硕大的胡蜂。它们体型巨大、凶暴异常,当地人称它为土蜂,学名叫虎头蜂。这种蜂是胡蜂科蜂类中体型 、毒量最多的蜂类。它们在地下修筑隐蔽的巢穴,不采花蜜,而是以肉食为生。

这种凶猛昆虫的幼虫和蛹,却被当地人视为鲜美的食物。随着人们对蜂蛹、幼蜂的食欲日增,土蜂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供不应求。山区居民冒着被蜂蜇的危险,到山林中火烧蜂巢,捕捉土蜂,导致野生的胡蜂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举破坏了生物链,让森林害虫肆虐,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在德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一家食用昆虫研究所。所长郭云胶为了找到一种既能致富,又不破坏环境的方法,找到了当地的“蜂王”黄国忠,与他一起研究土蜂的人工饲养。经过3年多的艰苦试验,今年5月,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窝标准的金黄虎头蜂蜂群。

以人的力量扶植蜂王,建立“土蜂王国”的梦想实现了。

蜂王正在蜂巢中产卵

饲养凶暴虎头蜂

采写|都市时报记者洪冷冷

摄影|都市时报记者杨帆

“蜂王”黄国忠与土蜂、蜜蜂打了多年的交道

从“瞄蜂”到养蜂

“蜂王”黄国忠早就在尝试人工养殖土蜂,并通过卖蜂发家致富。

  

6月14日下午6点,天上下着小雨。在保山市龙陵县河头村的一间土坯房里,黄国忠正在家里忙碌。他拿出一个蜂饼,用镊子取出蜂巢里面的蜂蛹、幼蜂,并将它们放进一个小竹盒里。他指着蜂饼说:“这个蜂一年四季都有,没有季节性,蜂子比较小。”这些被他取出来的蜂蛹和幼蜂,即将被他带到山里面,给饲养的土蜂作食物。

黄国忠是当地有名的“蜂王”,他掏过无数土蜂的蜂窝,有惊无险地活了下来。在郭云胶的11个试验点中,只有2个试验点成功完成了整个人工养殖蜂王的过程。黄国忠的点就是其中一个。

外面的雨停了。黄国忠挎上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副手套和一个头盔,还有一双筷子、一把钳子。他把小竹盒装进布袋里,穿着拖鞋出门了。

在泥泞的山路步行了10分钟,黄国忠来到了自家的土蜂养殖基地,那里放着一排树筒,上面用瓦片和塑料膜遮得严严实实,树筒下方开了一个小口,不时可以看到土蜂从洞口飞进飞出。黄国忠说,这里每个树筒里面都有一个土蜂巢。“现在蜂巢太小,职蜂太少,等大一点,就会把它们移出去,到大山里挖个洞埋进去。”

他轻手轻脚地来到了一个树筒前,拿出竹盒,用筷子夹起一只蜂蛹,放到了洞口前。不一会儿,一只硕大的土蜂出现在洞口,扑上去开始享受美食。“自家养的,很乖的,只要不碰它,遇到它的时候不乱动,它是不会叮人的。”黄国忠举起了筷子——土蜂正趴在上面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一只幼蜂就被它消灭了。

黄国忠逐一将竹盒里的“食物”送到各个洞口,让土蜂饱餐。“这几天下雨,土蜂飞出去翅膀容易被打湿而死在外面,所以要给它们喂点食物。平时不用管它们,它们会满大山去找食物。”

对人工养殖土蜂,黄国忠颇有心得。在郭云胶找他之前,他自己已经在尝试人工养殖。每年他都会去山里找上几十窝蜂自己拿回家养,养大了烧好拿出去卖,一年下来能挣十多万元。这20多年来,黄国忠就是靠卖蜂发家致富的。

养蜂,首先要会找蜂。

当地人把找蜂叫做“瞄蜂”。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当地人先找一只昆虫串到竹棍上,喜欢吃肉的野蜂受到食物的吸引,就会飞过来。来吃的通常是蜂王或职蜂,“职蜂”是对胡蜂科蜂类的说法,它们相当于蜜蜂群中的工蜂,职责是为蜂群寻找食物。它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警惕性 。这时用细绳将白色的鸡毛轻轻拴在职蜂的身上,职蜂带上了羽毛,飞行速度就会减慢。加上白色的羽毛很惹眼,找蜂巢就比较容易了。找到蜂巢后,当地人入夜以后就会将蜂巢塞进编织袋中,移到自家附近的山林中养殖。

“以前没有养蜂子,都是在每年10月和11月左右,白天去山里瞄蜂,晚上带着火把去烧蜂子,把有攻击性的蜂王和职蜂都烧死,之后把蜂饼取走,拿去自己吃或者卖。”黄国忠说,即便是“养”的土蜂, 都只能烧掉才拿去卖,因为它们的攻击性太强了。

山里的野蜂越来越少,瞄蜂也越来越困难了。就在这时,黄国忠掏出的蜂蛹,被卖到了当地的一个农贸市场,引起了正在搞生物调查的郭云胶的注意。

土蜂泡酒

寻找养蜂之路

蜂蛹和幼蜂的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它们被大量捕捉,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8年,郭云胶开始对云南的食用昆虫进行研究,并带领学生多次进山考察。经过调查,他发现德宏州的一些山区居民对昆虫食品十分热衷。“山区居民不像城里人经常喝牛奶、吃肉。他们靠山吃山,这些野生昆虫食品,是获取蛋白质的来源之一。”

长期以来,郭云胶一直   

土蜂拼命地啃食筷子中间的蜜蜂幼虫

  

养育蜂王的艰辛

人工培育蜂王,以及蜂王越冬的问题,困扰了郭云胶等人很长时间。

  

郭云胶介绍,在人工养殖金黄虎头蜂的过程中,涉及到5个关键技术:收集雌雄蜂、雌雄交配、蜂王批量越冬、蜂王筑巢产卵、培育标准蜂群。其中,人工培育蜂王和蜂王在人工条件下筑巢产卵,是最难的环节。

人工培育蜂王, 步是要去野外选择优质的野生土蜂种源。郭云胶等人在德宏州各县市选点,从当地人手中买蜂巢回来养。他们在山上搭起了一个交配大棚,养到婚飞的时候,就把土蜂巢拿到交配大棚里,再从不同地方的蜂巢里再拿一窝进去,避免近亲交配。交配后获得的雌蜂,就是蜂王。

收集雌雄蜂,又有好几种形式。 种是“单个收集”,婚飞的时候,他们挖开蜂巢的进出口处,把雌蜂、雄蜂一个个放到蜂笼里收集起来,之后再放到交配大棚里。

第二种是当地人烧蜂子时,把下面的那一饼买下来,这个饼叫“王饼”,白色的部分羽化出来就是雄蜂和雌蜂。买下来之后就放到大棚里,让它们羽化之后在大棚里交配。

“这两种研究成果都不太好。 的是把一整窝蜂子买下来。但这种方式成本很高。”郭云胶说。

雌雄蜂进行交配后,雄蜂死去,雌蜂成了蜂王。随后蜂王会找一个地方呆着,不吃也不动,进行越冬。如果这期间有什么事惊动了它,它可能会累死。3个月后解除越冬状态时,如果蜂王还活着,越冬就成功了。这时蜂王就会找地方筑巢,开始繁衍下一代。

“蜂王越冬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也是我们这次试验的一个难题,现在正在申请专利。”郭云胶介绍,为了解决蜂王越冬的难题,他们做了几百组实验,终于有几组成功了。“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缺一不可,必须恰好适合蜂王越冬。”

事实上,3年多的时间里,郭云胶等人的研究进度几乎都卡在蜂王越冬上。他们建了80多个雌雄蜂交配、蜂王越冬、蜂王筑巢试验用的大棚,做了多个不同结构的蜂王越冬室、多个不同结构的蜂王筑巢室(蜂王筑巢、产卵、养育职蜂的空间)。

今年,郭云胶用了4窝金黄虎头蜂和多只蜂王进行试验,成功地让只蜂王越冬。今年5月,他们成功地培育出窝标准的金黄虎头蜂蜂群。

试验大获成功,郭云胶喜不自禁。他检索新的资料发现,人工条件下金黄虎头蜂的雌雄蜂交配、蜂王批量越冬、蜂王筑巢产卵育职蜂等技术,都是世界上首次完成的技术。他们的人工养殖金黄虎头蜂研究,填补了人工科学养殖胡蜂科食用、药用昆虫的空白。

“今年中秋节过后,培育出来的幼虫和蛹就可以出来卖了。”郭云胶说,明年这个技术就能全部推广出去,研究目标也就达到了。“有了这个技术,老百姓养了一窝蜂,就会留着这个蜂王,自己在家里做个交配大棚,根据我们提供的技术,让蜂王越冬。”

 

黄国忠从蜜蜂蜂巢中夹出蜜蜂幼虫,作为土蜂的食物

  

蜂群的争斗

“土蜂太凶了,米范围内只能养一窝,不然会打架。”

  

那窝土蜂,是黄国忠培育出来的。他的养殖基地里的那排树筒,就是今年培育出的部分蜂群。树筒下面裹着泥土,模拟地下的环境,蜂王越冬成功后,黄国忠便把蜂王放到树筒附近,让它钻进去筑巢。

人工养土蜂的成本很高。土蜂是杂食性昆虫,除了吃肉,它们还喜欢吃腐烂的水果、蜂蜜、树胶。如果在大棚中饲养土蜂,那么除了喂虫子给它们吃以外,还需要喂苹果、蜂蜜等,才能喂饱它们。从成本上来说,放养是 的方式。“只要给它们找个地方筑巢就好了,让它们到山林里去消灭害虫。但这片林子肯定是不够的,食物不足。”

为了养好土蜂,黄国忠说服了一些捕蜂人,每家分一两窝蜂去养。到了收获的季节,黄国忠亲自上门取蜂饼,带到集市上卖,卖得的钱双方平分。这样挣了钱,双方也都省心乐意。

黄国忠这样做,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土蜂太凶了,米范围内只能养一窝,不然会打架。”他说,土蜂不仅会攻击其它种类的蜂,来自不同群的土蜂也会相互攻击。树筒只开一个小口,只留一只蜂进出的空间,就是为了避免蜂群彼此攻击。

为了让记者近距离观察人工饲养的土蜂,黄国忠准备打开其中一个树筒。他手上戴了手套,头上戴着焊有铁丝网的头盔,这是他自己做的防蜂装备。他小心翼翼地将树筒侧放,将树筒下面的泥巴去掉,打开木板,里面已经有了两个小蜂饼,上面有一些白色的蜂卵,几只职蜂趁机飞了出来。由于蜂王躲在洞里面不见身影,黄国忠决定再开一个树筒。他把木板重新盖上,并用泥巴糊实,将树筒放回原处。

当他打开另一个树筒时,顿时被里面的情景惊呆了。“坏了!刚才那些职蜂跑到这个窝里,和蜂王打起来了!”树筒里面,一只职蜂和蜂王纠缠在一起,毒刺刺在了蜂王身上。黄国忠赶紧从背袋里拿出一把镊子,把职蜂夹出来。幸运的是,蜂王只受了点伤。如果蜂王死了,一窝蜂就没了。

事实上,土蜂这种“一山不容二虎”的习性,是郭云胶到现在都还无法解决的难题。想要更多地靠养蜂获得利润,土蜂的数量必须更多才行。

在树上筑巢的葫芦蜂也是当地养殖户饲养的品种之一

蜂巢中的商机

蜂蛹、蜂饼、蜂毒酒,这些东西能给养蜂者带来不菲的收益。

  

人工培育土蜂成功了,黄国忠估计,养蜂的收入一年可以多好几万元。

通常情况下,一窝土蜂可以取-斤的蜂饼,差的也有斤,按市价-元/斤算,一窝土蜂可以卖到1万多元,高的2万元。今年黄国忠只需留下4窝做种,剩下的都能卖掉,再加上他还养了多窝葫芦蜂(当地把在树上筑巢的蜂叫做吊包蜂或葫芦蜂),除去被别人掏走的土蜂,以及和别人平分的部分,黄国忠今年挣到的钱会比去年的20万元多得多。

另外,蜂毒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物质,据《中华药典》等记载,蜂毒对风湿等免疫性疾病有极好的疗效。“一般骑摩托车的人容易得风湿,但我骑了十多年的车,从没得过风湿。”黄国忠说,他从小就跟蜂打交道,不知被叮过多少回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他才没有落下风湿的毛病。

由于土蜂蜂毒含量大,当地有泡土蜂酒的习惯。每年11月之后,蜂巢里的职蜂就会开始自然死亡。这时,黄国忠就会将土蜂窝里的职蜂抓到蜂笼里,以2元/只的价格对外销售。一窝土蜂有数千只职蜂,卖得好的话,几千元收入不是问题。

郭云胶说,为了开发蜂毒的经济价值,他今年也做了取蜂毒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只金黄虎头蜂的蜂毒相当于20只蜜蜂的蜂毒。但是,取土蜂的蜂毒还在研究阶段。如果要推广,需要大量的蜂王;如果蜂王数目不够,养殖的职蜂数量也不够,蜂毒来源也不够。“想要将蜂毒做成一个产业,就需要大量的土蜂,但是土蜂米以内只能养一窝。产业很难形成。”

但是,郭云胶认为,利用山林资源养殖葫芦蜂,是一个不错的增加收入的方法,还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链。“只要养蜂,这个技术应该是一通百通的,就是细节上有些微差别。”他算了一笔账:若培训10万户山区百姓养殖葫芦蜂,每户养殖20窝,每窝产蜂蛹、幼蜂10斤,按每斤50元计算,每户老百姓就可以直接增收1万元。出售蜂蛹、幼蜂,就可以形成1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此外,还有餐馆加工蜂蛹形成的经济效益,配制蜂毒酒形成的经济效益。“每窝葫芦蜂产职蜂只,按只职蜂配制1斤蜂毒酒,每窝葫芦蜂就可以配制40斤蜂毒酒,按每斤蜂毒酒50元计算,每户可以增加4万元收入。”

郭的土蜂生意能否如此顺利实施,还要等待时间的考验。但人工培育土蜂成功的消息,已经让许多人看到了背后蕴藏的商机。

奔流杂志

不一样的奔流

我们有着猫一般敏锐的洞察力

拥有专属于这座城市的灵敏嗅觉

专注捕捉这座城市中

被忽略或遗忘的辽阔与细节

洪冷冷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
面部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ahuilana.com/dhhltz/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