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qwztbg.com/

书斋,对文人士子们来说,不仅是读书求学的处所,更是悠闲适志、抬情养性的自娱佳地。

古人文人把香作为书斋清供之一,明代小说《醒世恒言》这样描写书斋场景:

“这书室庭户虚敞,窗槁明亮,正中挂一幅名人山水,供一个古铜香炉,炉内香烟馥郁。”

文人一天的书斋生活就从一炷香开始,明人毛元淳在《寻乐编》中说:

“早晨焚香一炷,清烟飘翻,顿令尘心散去,灵心熏开,书斋中不可无此意味”。

芬芳馥郁、轻烟袅袅的焚香,为书斋生活平添几分情趣,雅室兰幽,怡神宁志。

焚香伴读书是文人用香形式之一,陆游在闲居故里绍兴时,曾作诗《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描写生活处境:

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陆游在生活维艰困厄,连酒钱都“凑不齐”的情况下,也要有一缕清香伴读书。

很有可能陆游使用的是自己制作的香,所用材料也非名贵香料。

宋代士人不但精通用香之道,对制作合香也颇有研究。生活拮据时消费不起名贵的沉、檀、龙、麝,就以最朴素的花、果为材料制香。陆游的《焚香赋》中有:

"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就是描写用荔枝壳、兰、菊等植物花朵与松柏之实制作合香。

柏子香的制作方法简单,材料易得。感兴趣的香友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带青色、未开破的新鲜柏子随意采集多少,用沸水焯一下,然后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阴凉处晾干后,就是古代文人的柏子香。

当生活富裕,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备受古人推崇的沉香自然就成了合香的“主角”,陆游的《烧香》诗中有:

小斮海沉非弄水,旋开山麝取当门。

蜜房割处春方半,花露收时日未暾。

描写用沉香、麝香、蜜蜂、花上的露水等调制合香。通过“蜜房割处春方半”,可以看出陆游调制的是以春天为主题的香方,类似“雪中春信”、“春消息”等合香方。

陆游是一个很“高产”的诗人,在他诗词常有焚香伴读书的情景。《秋日焚香读书戏作》诗曰“世事无端自纠纷,放翁隐几对炉熏。”,在《冬日斋中即事》中有:

读书虽所乐,置之固亦佳;

烧香袖手坐,自足纾幽怀。

陆游关于焚香读书的诗词虽多,却很少提及所焚之香的具体香名。

读书时用什么类型的香?明人高濂有独到的见解。

高濂在他的养生著作《遵生八笺》中将香归类为幽闲者、恬雅者、温润者、佳丽者、高尚者等,不同类型的香应用于不同的生活情境。

其中温润者,适合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

明代市面上销售的越邻香、甜香、万春香、黑龙挂香被高濂归类为香中“温润者”,适用于读书时熏焚。

当时民间有一大批制香行家,所制作的香可与宫中香相媲美。

京城中有制香大家刘鹤,屠隆《考盘余事》载:“龙挂香有黄、黑二种,黑者价高,惟内府者佳,刘鹤所制亦可”。

古时所用的香多为丸、饼、粉状,使用方式也要比点一根线香复杂的多。古人焚香讲究“焚香取味”,借助炭火之力让香丸、香饼散发香味。

风流才子在秉烛夜读时,常有美女陪伴左右负责焚香一事, 、埋炭、理灰、添香......有诗描写这一浪漫美好的情景: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对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来说,焚一炉解困意的香才是 的选择。在《香乘》中记录了一方读书时焚用的“窗前醒读香”,此香可为丸或制成线香。

读书时若有倦意,焚烧此香,便可神清气爽,不思睡眠。此香相当于香中的“红牛”,困了累了,焚上一支,效果甚好。

高濂说:“嗜香者,不可一日去香”。焚香伴读书不仅是文人雅趣,其清芬醒神以利读书的功效,更让香成为书斋必备之物。

编辑

渔公子

图文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相关内容,点击蓝字直达:

醉美丨夏日持扇,撩清风

醉美丨中国古建筑八大经典元素,惊艳世界!

醉美

呼伦贝尔,让我们去最美的草原浪一夏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ahuilana.com/dhhltx/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