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绝大多数是根据贝叶经同名故事改编和创作产生的。历史年代悠久,篇幅很长,每一部都在三千行以上,最长的达10多万行。被傣族人民称作“五大诗王”是《乌沙巴罗》、《粘芭西顿》、《兰嘎西贺》、《巴塔麻嘎捧尚罗》、《粘响》,是叙事长诗中最辉煌的成果,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乌沙巴罗》,共有49章,长12万余行。这是傣族叙事长诗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被列为傣族叙事长诗“五大诗王”之首,有“王中王‘之称。它以故事的形式反映了原始宗教与佛教的斗争。其主要内容是”国王召曼诺沙蒂的王后生下了一个肉球,剖开后走出一个模样像癞蛤蟆的男孩,取名叫乌沙。乌沙长成人后,性格像野兽般粗暴,全身漆黑,长满疙瘩,疙瘩里流着毒汁,大象、马鹿都被吓得飞跑,苍蝇、蚊子都不敢叮他。

乌沙具有征服一切的本领,但又特别骄横。他逼父王退位,自己当上了国王。到了成婚年龄,还无法找到妃子。姑娘们全都躲了起来,不愿嫁他。邻国有一个跛脚歪嘴姑娘想嫁乌沙,可是一见到乌沙,就被乌沙的容貌吓昏了。象王的未婚妻巴罗,不幸被乌沙撞见了,乌沙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美丽的姑娘,把她抢回了宫,强逼成婚。象王发现巴罗被劫后,率兵营救,与乌沙激烈战斗,乌沙大败,巴罗获救后与象王结成了夫妻。婚后生下了一个女儿,长大后嫁给了火神。

火神为了篡夺岳父的王位,森林战火又起。巴罗用母亲的美德避免了一场灾难。后来,巴罗死后升天变成了仙女,象王及其一百多位象官死后也升上了天。只有乌沙死后沉入地狱十万年。

《粘芭西顿》,译为汉语是四棵缅桂花树。全文37章。共6万多行。故事梗概是:勐扎西被巨鹰残害,人畜都被吃光了。国王为保住惟一的女儿,做了一个大鼓把女儿装在里面,挂在宫延。接着巨鹰把国王、王妃及宫延里的人都吃光了。邻国勐巴拉娜西的年轻国王叭粘巴打猎路过勐扎西的宫延,好奇的敲响了大鼓。姑娘走了出来,讲述了勐扎西的灾难。国王爱上了公主,娶她为妻,取名为楠光罕,意为金鼓姑娘。后来,楠光罕一胎生了四个小男婴,

被王后装入瓦罐抛入江中,并禀告国王,生的是狗。国王把楠光罕贬为家奴,专门喂猪。四个小王子被宫中栽花的老夫妇从江中救起后,被王后发现用毒药毒死。老夫妇把四个孩子埋在了花园,四个坟堆上长出了四棵缅桂花树。王后知道后,又进行了百般摧残,硬逼着老夫妇连根拔起仍入江中。四棵缅桂花树顺江逆流而上,遇修行的帕拉西捞起,用仙术把他们变回了人形,并传授了各种武艺。长大后,他们回去寻找母亲。他们在寻找母亲途中,分别打败了四个妖国的国王,妖国的国王。

几经曲折, 找到了母亲,并使父王明白真相。最小的儿子,还用法术使勐扎西兴旺起来。这部作品是阶级社会围绕王位继承而展开的矛盾斗争的缩影。

《兰嘎西贺》,意为兰嘎的十头王。它是一部篇幅巨大,影响广泛的傣族神话史诗。全诗共有22章,余行诗。作品通过传奇性的情节,展示了傣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塑造了70余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围绕争夺勐甘纳国公主楠西拉展开了人、神、猴的战争。长诗的主题具有较高的人民性,诗中描写的傣族社会风俗和亚热带风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部巨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对于傣族社会历史、宗教和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巴塔麻嘎捧尚罗》意为“神创造万物”或“神开天辟地”。全诗长余行。长诗语言简朴,含义深邃,想象丰富。《巴塔麻嘎捧尚罗》内容博大精深,有创世神话、自然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谷物起源神话、祖先神话等方面的大小神话共50多个,可称为名副其实的傣族神话集。其内容包罗万象,篇幅较长,繁而不乱。整部史诗以创世神为核心,以事物发展规律为线索,将众多的神灵、众多的神话串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神话叙述中,创造了诗的意境,与用散文叙述的神话截然不同。这时贝叶文化创世史诗在创作水平和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在傣族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粘响》是《论傣族诗歌》的作者祜巴勐写的。长诗的内容梗概是:勐粘响国王苏令达通过鹦鹉托书,向勐西丙的景达楠公主示爱,双方订下姻缘。苏令达派使臣向勐西丙求亲遭到拒绝,引起了战争。经过惨烈的战争,勐西丙大败,双方议和成为友邦兄弟。整部作品构思严密,人物刻画完整,战争场面描写生动。

采编:希丽蒽注: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盛太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huahuilana.com/dhhlsz/10491.html